首页 > 疾病知识 > 妇科疾病 > 高龄女性怎么生下健康宝宝 如何避免高龄生子的风险

高龄女性怎么生下健康宝宝 如何避免高龄生子的风险

来源:盼盼亲子网    阅读: 2.61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高龄生子已经越来越普遍了,而女性最好的生育年龄在25-28岁,随着高危孕妇比例的不断增加,胎儿的健康也受到了大家的关注,高龄女性怎么生下健康宝宝?下面本站小编带来介绍。

高龄女性怎么生下健康宝宝 如何避免高龄生子的风险

高龄女性怎么生下健康宝宝?

错失打拼事业的“黄金时期”

25-28岁阶段的女性,非常年轻,正处于敢闯敢拼,活力十足的状态。此时的她们和男人一样,适合积累工作经验,打拼自己的事业,提高在社会上的生存能力。如果,这个阶段生孩子,就意味着一毕业就马不停蹄地恋爱、结婚、备孕、怀孕产子。虽然,这样做能生出健康的孩子。但是女性也因此错失打拼事业的“黄金阶段”。等到回归社会找工作,处境会比较尴尬。她们既不如20岁出头的人有活力、有时间,也不如28岁左右的人有工作经验。想要在社会上立足谈何容易。

孕产妇出现高龄化

在医学上,35岁以上的产妇属于高龄产妇。作为本市唯一一家三级妇产科专科医院,中心妇产科医院病案室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收治的35岁以上孕产妇为8972人,40岁以上孕产妇为2599人;2015年,该院全年收治的35岁以上孕产妇增加到10360人,40岁以上孕产妇则增加到3417人。随着单独两孩到全面两孩的生育政策调整,本市孕妇平均年龄在上升,高龄孕妇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其中,本市35岁以上孕妇所占比例,2013年为5.51%,2014年为7.23%, 2015年为7.58%

“数据显示,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高龄产妇显著增加。”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2016年出生状况面对全面两孩政策与农历猴年双重因素叠加,年度同期分娩量会有所增加,随着时间推移,高龄孕产妇将会出现增加趋势。

首先,情绪上起伏不要太大。

如果情绪波动太大,可能对胎儿的影响就比较大,有些小孩长大之后情绪起伏特别大,找不到原因,其实就是在怀胎的时候,他妈妈很紧张,妈妈情绪波动很大,那一刻对孩子会有同样的影响。

所以,保持情绪通畅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不仅仅是对孕妇是这样,对于普通人也是这样。

高龄女性怎么生下健康宝宝 如何避免高龄生子的风险 第2张

不管做什么,一定要保证心情舒畅,你至少得去一些山清水秀的地方,至少去一些类似于神仙居住的地方感受一下。

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在全世界景色秀丽的地方走一走,呼吸新鲜空气,看当地的美景,吃当地特别的营养美食,可能对于你的孩子的生长都有帮助。

第二个方面就是,还不能够不运动。

有很多人一看怀孕了,就特别紧张了,不运动,到最后整个生产的动力就不足。

所以,还应该有适当的运动,比如走路上班,做深呼吸,在运动过程当中,能量上升,在生的时候就有足够的力量。

好多人生孩子没劲,生了半天时间,一两天时间,就是生不出来,最后去做剖腹产。

我们其实是不主张做剖腹产的,人群当中如果剖腹产超过11%的话, 世界卫生组织就会警告你,怎么搞的这么高啊?

中国对外公布的剖腹产率是40%多,一百个产妇中有四十几个人要做剖腹产,剖腹产一刀下去,就把肚子上的好多条经络就切断了。

然后子宫切开把孩子取出来,人类的新的生命的诞生,通过母亲产道的挤压,肩膀一侧,胳膊头就出来了,一声啼哭带来新的生命。

对于生命来讲,顺产的精力是实现生命涅槃很好的证明,如果直接拿出来呢,这些小孩在青春期的时候会有不安全感。

而且,他们长大之后,消化系统的功能跟顺产的孩子没法比,消化系统进一步影响到情绪,变得比较敏感,更加细腻,从情绪把控能力上差一些,这是剖腹产导致的。

高龄女性怎么生下健康宝宝 如何避免高龄生子的风险 第3张

除了运动,还得把盆底的肌肉变得紧致有力。

我们讲一个人下盘不稳,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腿上功夫不行,马步蹲不住,像到北方去,假设去偏远的地方,比如说农村,不是有马桶,考验你的腿功,能不能蹲下去。

另外一个下盘,指的是盆底的肌肉,会阴部的地方,前阴和后阴,生殖系统的肛门,这些地方都是环形肌肉,这些肌肉正常情况下应该是紧致有力的。

第三个方面,在饮食结构方面也要讲究,必须吃全餐。

那种单一的饮食,对于母亲来说营养上肯定跟不上,对孩子来讲肯定也是。

因为妈妈吃的本身营养就不够,只要保证了自己情绪是平稳的,然后运动也是恰当的,还能够从饮食结构上比较讲究,不是吃单一的饮食,而是吃的全餐。

如果做到这些,这个孩子在怀的过程中就比较正常,他将来顺产的可能性就大,做刨妇产的可能性就小,这是对高龄的孕妇一点建议。

以上就是高龄女性怎么生下健康宝宝 如何避免高龄生子的风险,请大家继续关注本站。

妇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儿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