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知识 > 生活疾病 > 慢性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支气管哮喘忌食什么?

慢性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支气管哮喘忌食什么?

来源:盼盼亲子网    阅读: 2.49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1慢性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法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疾病因素,我们总是可能受到各种疾病的侵害。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对我们呼吸系统的危害越来越大,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发病率越来越高。临床治疗方法是什么?

慢性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支气管哮喘忌食什么?

治疗目标

1尽量控制症状,包括夜间症状。

2改善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3使肺功能接近最佳状态。

4预防发作和加剧。

5提高自我认识和应对急性加重的能力,减少急诊或住院。

6避免影响其他医疗问题。

7避免了药物的副作用。

8预防哮喘致人死亡。

上述治疗目标的意义是:①积极治疗,必须完全控制症状。②尽量保护和保持正常的肺功能。③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达到上述目标,重要的是有合理的治疗方案,坚持长期治疗。

缓解期治疗

1吸烟患者首先要戒烟,吸烟患者比不吸烟患者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高很多倍,戒烟后患者肺功能大幅度改善,同时也要避免被动吸烟。

2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运动量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而定。每天早晨可散步、打拳、慢跑等,这样能呼吸新鲜空气,促进血液循环,冬季锻炼能提高呼吸道黏膜对冷空气的适应能力。

3合理调节室温,预防感冒,冬天室内温度不要太高。否则,与室外温差大,容易感冒。夏天,不要贪婪冷却。使用空调的温度必须适度。否则,外出容易受到热伤风,引起支气管炎的发作,流感季节,尽量减少到人群中,大量出汗不要突然脱衣服,注意不要感冒,随着季节的变化增减衣服,老年人可以注射流感疫苗,减少流感染的机会。

4选择必要的多功能治疗和防护措施。

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原则和临床处理策略

1初期不典型的人,如咳嗽变异型哮喘或与其他疾病同时存在的人,如慢性支炎合并哮喘,应通过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PEF监测或治疗前后肺功能的一系列变化,明确诊断。

2注意识别气管堵塞性疾病,如气管内膜结核、肿瘤等。

3治疗目标①完全控制症状②预防发作或加剧③肺功能接近个人最佳值④活动能力正常⑤避免药物不良反应⑥防止不可逆气道堵塞⑦预防哮喘猝死。

哮喘防治基本临床策略

1长期抗炎治疗是基础的治疗,首选吸入激素。

2应急缓解症状的首选药物是吸入β2激动剂。

3规律吸入激素后病情控制不理想者,宜加用吸入长效β2激动剂,或缓释茶碱,或白三烯调节剂联合用药;亦可考虑增加吸入激素量。

4重症哮喘患者,经过上述治疗仍长期反复发作时,可考虑做强化治疗。也就是说,根据严重哮喘发作处理,给予大量激素等治疗,症状完全控制,肺功能恢复的最佳水平和PEF变动率正常2~4天后,激素的使用量减少。有些患者经过强化治疗阶段后,病情控制理想。

综合治疗措施

1消除病因和诱发。

2防治过敏性鼻炎、反流性食管炎等合并的疾病。

3免疫调节治疗。

4经常检查吸入药物使用是否正确和对医嘱的依从性。

以上就是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方法,治疗在疾病的控制和恢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临床上医生经常采取系统的治疗方法和措施来治疗患者的疾病,这是适合疾病恢复的方法,也祝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支气管哮喘的健康教育

支气管哮喘这种疾病经常发生在有过敏史的人的身体上,多数情况下这种疾病的发病本质是气管的炎症性反应,但我们遇到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应该给予什么样的健康教育指导如果你是这样的病人,请看专家以下是如何总结的:

1饮食指导提供清淡、易消化、热量足够的食物,不易吃鱼、虾、螃蟹、蛋、牛奶等过敏食物。避免酒和咸的食物。多吃瘦肉、黄豆等高蛋白食物。消化不良患者应少吃多餐。多吃含萝卜、韭菜、南瓜、枣、西红柿、蔬菜等含有维生素的食物。

2休息与活动指导哮喘发作时去半卧位或坐位,可在床上放一小桌,以便患者伏桌休息,减少疲劳。非发作期,应积极锻炼,如游泳,快走,慢跑等,尽可能改善肺功能,最大程度恢复劳动力,并预防疾病发展为不可逆气道阻塞,预防发生猝死。

当然我们在治疗任何一种疾病的时候,首先应该注意的就是找到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比如说支气管哮喘这种疾病我们到底是对什么物质过敏,然后对症治疗,我们都知道糖皮质激素这种疾病治疗疾病最好不过了,但是我们应该对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做好用药的健康宣教。

支气管哮喘忌食什么食物?

众所周知,过敏体质的人容易患哮喘,现在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很高,很多患者使用中医,使用西医,无论如何都无法缓解症状,频繁发病也使患者痛苦,家人担心,他们在治疗过程中没有禁忌,哮喘频繁发作。支气管哮喘不吃什么食物?

不吃刺激性食物。辣椒、咖喱英里、胡椒、蒜、葱、韭菜等辛辣的东西,刺激呼吸道加重症状。菜肴的调味也不咸甜,冷热适度,扩大支气管,减轻咳喘症状。

禁止吸烟和酒。

忌食海腥油腻之品。因鱼生火、肉生痰,故支气管哮喘患者应少食黄鱼、带鱼、虾、蟹、肥肉等,以免助火生痰。

服氨茶碱平喘时忌食高蛋白食物如烤牛肉和咖啡,口服抗生素时不宜与食物同时食,至少要间隔1小时,以免影响疗效。氨茶碱不宜与乌头、黄连、贝母合用,抗生素不宜与中荮麦芽、谷芽、神曲、淡豆豉合用。

过敏体质者应少吃异性蛋白类食物,发现某种食物确实会诱发患者支气管哮喘的发病,应避免饮食,多吃植物性大豆蛋白,如豆类和豆制品等。

常吃食用菌类可调节免疫功能,如香菇、香菇含香菇多糖、香菇多糖,可增强人体抵抗力,减少支气管哮喘的发作。

支气管哮喘需要避免食用的食物很多,民以食为天,肚子的欲望确实难以抑制,但为了减少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次数,患者朋友应该想办法避免食用。同时,应随身携带药物,发病时应急救治。

详情

气管哮喘患者的保健措施

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发病因素除了患者自身的体质外,还有很多原因会发生这种疾病,但对于哮喘患者来说,应该注意避免和预防这种疾病的急性发作

1、支气管哮喘是气道过敏性炎症,经常接触过敏原发作。

2、不接触花粉、动物皮毛、油烟、油漆等,必要时到医院检查过敏源和脱敏治疗。

3、缓和期强化锻炼,增强体质,乐观,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

4、保持室内卫生,洗被子,不使用毛地毯等毛皮制品,不饲养动物。

5、易发季节前2周至1月,可吸入激素或色甘酸钠或口服酮替酚,防止或减轻发作。

6、坚持写哮喘日记,有发作前兆,立即用药。

7、轻度发作可吸入激素,或口服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如舒喘灵、博利康尼、氨茶碱等。

8、经上述药物治疗后,病情不缓解或恶化时,立即就医。

9、治疗缓和后,应吸入维持剂量激素3~6个月。

10、吸入药物需要手肺协调,这是取得疗效的关键。

支气管哮喘的患者虽然以上我们给出了一定的知识宣教,但是支气管哮喘的患者不发作之后还需要注意的就是应该补水,因为支气管哮喘的患者会出现咳嗽的现状,为此补水很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护理好患者的疾病。

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根据支气管哮喘病史、症状、体征、肺功能试验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特别是三性,即哮喘病症状的反复发作性、发病时肺哮喘声的弥漫性和气道阻塞的可逆性,对典型病例的诊断并不困难。

支气管哮喘诊断依据:

1、反复发作的哮喘、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刺激、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双肺闻到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中心的哮喘声,呼气相延长。

3、用平喘药能明显缓解症状。或者上述症状可以自行缓解。

4、除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的人(如果没有明显的喘息和体征)至少需要以下3个项目之一:1根管刺激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2根管舒张试验阳性3昼夜PEF变异率在20%以上

1~4根或4、5根随诊治疗后的反应符合哮喘的规律,可诊。

支气管哮喘鉴别诊断: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该疾病多见于具有长期吸烟史及(或)环境职业污染接触史者,中老年男性居多。常见症状是长期性咳嗽、咳痰、喘息、胸闷、活动后呼吸困难、疾病急性发作时或疾病进入晚期、严重阶段,患者可能在静息状态下呼吸困难。在疾病临床过程中,尤其是重症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全身症状。合并感染时可咳嗽血痰或咯血。其特点是气流限制不完全可逆(与哮喘不同,哮喘是可逆气流限制),发展起来。确诊需要肺功能检查: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

2、心源性哮喘:常见于具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老年患者急性左心功能衰竭时。发作时的症状与哮喘发作类似。心脏病科包括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科咳出粉色泡沫状痰液。胸部x线检查和心脏超声检查科发现心脏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等。

3、大气管瘤或异物:气管或主支气管内发生肿瘤病变时,由于大气管梗阻,患者可能呼吸困难、呼吸噪音等,但对支气管扩张剂反应差,胸部CT、肺功能检查、气管镜检查等可提供相关诊断依据。笔者曾经见过类似的病例,以前被误诊为哮喘,使用治疗哮喘的药物无效,延误了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

4、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嗜酸粒细胞性肺浸润等罕见疾病,症状与哮喘相似,但哮喘治疗效果差。此时,需要进行气管镜检查分泌物细胞分类和肺活检、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血清总IGE和霉菌特异性IgE抗体、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胸部CT和鼻窦CT、肺功能检查等必要的辅助检查。只有明确诊断才能得到正确的治疗。

温馨提示:咳嗽变异性哮喘虽以咳嗽为唯一临床症状(有时伴有胸闷),但咳嗽常呈季节性,部分患者尚患有其他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等)或有家族过敏史,经积极的抗炎和镇咳治疗无效,而给予平喘和抗过敏治疗后咳嗽明显缓解,有助于诊断。

妇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儿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