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知识 > 妇科疾病 > 怀孕前应该做什么营养准备?

怀孕前应该做什么营养准备?

来源:盼盼亲子网    阅读: 1.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许多孕妇习惯在知道怀孕后补充营养,但实际上婴儿的健康和智力,特别是先天性体质从成为受精卵的瞬间开始决定。父母的健康是婴儿健康的基础,丈夫有良好的营养状况,可以产生足够的数量和质量的精子。

怀孕前应该做什么营养准备?

妻子有良好的营养状况,可能提供胎儿发育的温床。这对父母精子和卵子的质量和怀孕时的身体状况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保证母子的健康,必须从准备怀孕开始调整夫妇的营养。不同身体状况和素质的夫妇最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准备补充必要的营养物质,改变不良饮食习惯。计划怀孕的女性在怀孕前要重视多种智育营养素的摄取,怀孕后可以充分满足胚胎脑发育对多种营养素的需求。

(1)孕前补碘

孕前补碘比怀孕期补碘对下一代脑发育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碘被称为智力营养素,是人体合成甲状腺素不可或缺的原料。甲状腺素是脑发育期脑细胞增殖和分化不可或缺的决定性营养成分。脑科学研究认为,人的智能活动和心理行为能力与神经细胞树突、树突棘和突发发育水平有关。补碘营养出生的儿童体重、身高和智商水平均高于未补碘孕妇出生的儿童。准备怀孕的女性最好检查尿碘水平,判断身体是否缺碘。碘缺乏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含碘酸钾的营养药物,吃含碘盐和含碘丰富的食物。例如,紫菜、海带、裙子菜、海参、蛤、干贝、海豚等,满足体内的碘需求,使胎儿大脑充分发育,使儿童智能和体能发育不输给竞争的起跑线。

(2)补充叶酸

叶酸是b族维生素,对细胞分裂、成长和核酸、氨基酸、蛋白质合成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叶酸是胎儿生长发育中须臾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如果不注意妊娠前和妊娠期补充叶酸,会影响胎儿大脑和神经管的发育,有可能引起神经管畸形,严重者可能引起脊柱裂纹和无脑畸形儿。加利福尼亚州科学家发现,女性在怀孕前或怀孕前1~2个月内每天补充0.4毫克叶酸,胎儿发生兔唇和腭裂的概率可以降低25%~50%。据国内学者介绍,从妊娠前到妊娠初期每天补充0.4毫克叶酸,有可能避免35.5%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出生。妊娠前和妊娠初期应特别注意叶酸丰富的食物,如苋菜、菠菜、生菜、芦笋、龙须菜、油菜、白菜、豆类、酵母、动物肝、香蕉、橙汁等。怀孕前和怀孕期间的女性每天可以吃香蕉富,可以预防畸形儿的出生。

(3)补锌

锌是人体100多种酶和激活剂的组成部分,对胎儿特别是胎儿大脑的发育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孕妇每天至少需要摄入100毫克锌。孕前及孕期妇女宜多摄入富锌食物,如牡蛎、贝、海带、黄豆、扁豆、麦芽、黑芝麻、南瓜子、瘦肉等。

此外,蛋黄、葵花、大豆、沙丁鱼、甜杏仁、胡桃、新鲜蔬菜水果对胎儿的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还应注意摄取。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不同,含量也不同。因此,准备怀孕的夫妇应该尽量吃杂食,不偏食,不忌口,保证营养均衡。从优生的角度来看,孕妇的营养不平衡会导致胎儿发育所需的营养素不足或过多,对优生不利。因此,妇女在怀孕前应当对自己的营养状况做一全面了解,必要时也可请医生帮助诊断,以便有目的地调整饮食,积极贮存平时体内含量偏低的营养素。如体内缺铁,可进食牛肉、动物肝脏、绿色蔬菜、葡萄干等;缺钙可进食虾皮、乳制品和豆制品等。同时要加强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摄入,各种豆类、蛋、瘦肉、鱼等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瓜果、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孕前夫妇可以根据各自家庭、地区、季节等的情况,科学地安排好一日三餐,在保证营养的同时,也注意不要营养过剩,一味多食会造成孕妇体重过重,增加行动负担,甚至导致难产。另外,睡前3小时尽量不要吃,不要影响消化和睡眠,尽量少摄取含糖饮料和甜点的纤维含量多的食物,如粗米、全麦食品,促进胃肠蠕动,降低吸收热量。

注重饮食卫生,防止食物污染。尽量选择新鲜的天然食品,不要吃含有食品添加剂、色素、防腐剂等物质的食品蔬菜水果,必要时可以浸泡,尽量喝白开水,不要喝咖啡、饮料、果汁等饮料。

平时我们可能有很多兴趣。例如,有人喜欢吸烟、喝酒、吃辣的食物和高糖的食物。这些爱好平时似乎不是问题,但对于计划怀孕的夫妇来说,这些爱好会成为健康怀孕的严重障碍。因此,怀孕前必须停止这些不良嗜好。吃辣的食物会加重孕妇的消化不良和便秘和痔疮症状,也会影响孕妇对胎儿营养的供给,增加生育困难。

对于准备做爸爸的男人来说,其饮食对孩子未来的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有研究显示,男性体内叶酸或维生素C水平过低,会导致精液浓度降低,精子活力减弱。根据这一点,专家建议,为了生育健康聪明的孩子,男性在计划成为父亲时,应该多吃绿叶蔬菜、水果和粗粮。这些食物叶酸和维生素c的含量很高。如果你不能从食物中摄取足够的维生素和叶酸,你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叶酸药物和维生素。

想了解更多关于科学健康饮食的知识,请进入营养中心

妇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儿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药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