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疾病知识 > 生活疾病 > 胃癌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联,可以用药根除

胃癌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联,可以用药根除

来源:盼盼亲子网    阅读: 1.8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患癌前病变的人容易患胃癌,癌前病变是指有癌变倾向的良性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变率达到10%的慢性胃溃疡、癌变率低于3%的胃息肉、直径>;2cm、多发性基础宽的人癌变率高的胃部切除者,残胃癌变率达到0.3%-10%的其他癌前病变,如巨大的胃粘膜肥厚、疣状胃炎等。

胃癌和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联,可以用药根除

萎缩性胃炎发生癌变率不高,主要是我们在监测过程中听到非典型增生这个词,现在病理上非典型增生被称为上皮样瘤变(低级肿瘤变、高级肿瘤变),以前被称为非典型增生,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的非典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非典型增生时,现在的病理名词被称为低级肿瘤变或高级肿瘤变,特别是高级肿瘤变非典型增生

幽门螺杆菌感染

研究表明,大约一半的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中国人约60%感染该菌,但仅0.03%的人患胃癌。在什么情况下必须根治幽门螺杆菌?

在这些情况下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必须根治。第一,消化性溃疡、胃溃疡、球溃疡;第二,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是发生在胃里的淋巴瘤,该病与幽门螺杆菌有关;第三,胃里多发糜烂,萎缩,肠化;第三,发生胃癌,手术后仍有幽门螺杆菌。除此之外,除了消化系统以外的疾病,还需要根治。例如,难治性贫血,特别是儿童难治性贫血,血液科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现在也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心脑血管疾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时,应筛选幽门螺杆菌根治。此外,如果你同时合并胃食管反流病,你需要长期服用强烈的抗酸药物,并根治幽门螺杆菌。

饮食习惯不好的人

如饮食不规则、高盐饮食、喜食致癌物亚硝酸盐含量高的腌制、熏制、干海产品和隔夜菜等喜欢烧烤、经常吃霉菌食品、少吃新鲜蔬菜等。长期酗酒和吸烟的人,酒精会改变粘膜细胞致癌。吸烟也是胃癌较强的危险因素,青少年时期开始吸烟者的危险性最大。

有胃癌和食管癌家族史的人们

患者家胃癌的发病率比普通人高2~3倍。

一些特殊工种

长期暴露在硫酸尘雾、铅、石棉、除草剂者及金属行业的工人,其胃癌风险明显提高。

居住在地质、水源含有害物质的地区

火山岩、高泥炭或有深层断层的地区,水中Ca/SO4比值小,镍、硒、钴含量高。火山岩中含有较高含量的3、4-苯并比,高泥炭中有机氮等亚硝胺前体含量较高,易损伤胃粘膜。硒和钴还可以造成胃粘膜的损害,镍可以促进3、4-苯同时效果的致癌作用。

胃癌如何预防?许多人忽略了幽门螺杆菌的小细菌。

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马歇尔观察到胃粘膜中有幽门螺杆菌(简称HP)的细菌与慢性胃病的发病有关。目前,学术界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原因,也是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原因。幽门螺杆菌富含尿素酶,通过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在菌体周围形成氨云保护层,抵抗胃酸的杀灭作用。

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的革兰阴性菌,是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弯曲的细菌。长2.5-4.0μm,宽0.5-1.0μm。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螺旋状或弧形。有1~3个螺旋或s型,经常在一端伸出2~6根带鞘的鞭毛。在固态培养基上生长时,除了典型的形态外,还可以出现杆状或球状。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不能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的环境下生长。在4°C的水中至少能活一年。幽门螺杆菌尿素酶丰富,能够降解尿素,这是区别其他弯曲菌的主要依据之一。

联合药物可根除幽门螺杆菌

目前,单一药物无法有效根除幽门螺杆菌,必须联合药物。近年来,国际上有关抗幽门螺杆菌的指南和共识,推荐的第一线治疗方案是基于PPI加上两种抗菌药物的三连治疗方案,治疗方案为7-14天。临床证明其疗效高、耐受性好、依赖性好等优点。具有杀死幽门螺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包括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或替硝唑)、四环素、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等。

PPI和胶体铋体内可抑制幽门螺杆菌,与上述抗生素合作杀菌。溃疡的治疗过程一般为4~6周,部分需要维持8周,前2周一般为了消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之后继续用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粘膜的药物巩固治疗,有条件时可以使用增加免疫力的药物,避免或减少幽门螺杆菌的最新感染。

幽门螺杆菌筛查重要

中国每年胃癌死亡人数占世界44%,中国是胃癌多发地区,成人、幽门螺杆菌筛查适应人群应包括:(1)所有消化不良症状的诊察患者(2)所有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3)胃癌预警指标者(年龄)45岁,胃癌患者一级亲属,消化道出血史或不明原因的消瘦等)(4)有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意愿者。

对于孩子来说,除非有明确的消化性溃疡病史,否则通常不建议检测幽门螺杆菌。

妇科疾病
男科疾病
孕期疾病
儿童疾病
生活疾病
男人健康
女性健康
用药指南